11月17日至22日,应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工作总站草原生态修复科技支撑团队工作要求,由我校生态环境学院荒漠与草地生态系统研究团队张雪峰、王翠、解云虎、高亮、周海涛老师组成的“草原生态修复治理科技支撑服务团队”,深入阿拉善盟各旗开展退化草原生态修复工程调研和技术指导工作,通过座谈交流、实地考察和技术培训等方式,为当地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治理工作提供精准科技支撑服务。

阿拉善盟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区,生态地位极其重要。面对年均降水量不足150mm而蒸发量超过3000mm的极端干旱环境,其草原生态治理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全局。此次调研,也是内蒙古自治区林草工作总站为构建系统化草原生态修复科技支撑体系,服务“三北”工程、退化草原修复等重点项目而组织的专项科技支撑活动。该科技支撑体系在全区设立了6个区域科技支撑服务组,汇聚自治区、盟市和旗县三级专家力量,旨在通过一线把脉,为草原生态修复工程提供从地块研判、技术筛选到草原生态修复成效评估全过程提供技术指导。
调研期间,科技支撑服务团队先后与阿拉善盟林业草原和种苗站及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林业和草原工作站进行了深入座谈和调研。团队系统梳理了当地近五年实施的退化草原修复治理工程、草原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和“三北”工程攻坚战等在内的18项重点项目各个关键环节,着重关注了植被存活率、风蚀防控以及光伏项目与生态修复协同性,着力研究解决草原生态修复治理工作中的难点和关键技术问题,总结探索新模式,提升治理成效,提高阿拉善盟草原生态修复工作的科技含量。据当地林草部门介绍,2025年全盟计划完成“三北”六期建设任务434万亩,目前已推进391.91万亩,生态治理效率与质量的提升迫切需要科技支撑力量的介入。


随后,团队奔赴草原生态修复工程实地考察。在位于腾格里沙漠西南缘、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关键节点的阿拉善左旗通湖草原生态修复治理区,团队详细查看了以“草方格沙障+梭梭”为主的固沙复绿模式。在阿拉善右旗巴丹吉林与腾格里沙漠交汇地带,团队重点考察了针对高大沙丘的防风固沙阻隔体系建设情况。


基于座谈与实地调研情况,科技支撑服务团队为阿拉善左旗草原工作站进行了专项技术培训。培训内容紧密结合当地实际需求,重点介绍了多项科技解决方案:运用卫星遥感技术快速精准服务草原管理工作;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以实现生态修复成效的精准追踪;针对强风蚀问题,提出了网格沙障与生物固沙相结合的复合型防控方案;对于光伏电站的生态影响问题,讲解了光伏板间距优化、板下抗风蚀植被筛选等关键技术,为“沙治与治沙”的良性互动提供了理论支撑。此外,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在草原生态修复工程方案设计与生态修复工程成效评估应用也成为技术培训的重点,旨在推动当地生态修复治理从经验依赖向数据驱动转型。
此次阿拉善盟草原生态修复科技支撑服务工作,不仅是我校科研团队有效服务地方草原生态修复建设的实践,也标志着在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工作总站领导下,建立的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联动的草原生态修复科技支撑体系正加速落地见效。随着我校科技支撑团队工作的不断深入推进,将持续为阿拉善盟的草原生态修复工作注入新动能,为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建设贡献力量。(生态环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