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和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切实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成果高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优质人力资源支撑,我院成功申报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立项项目。依托该项目及学院与多元智能(内蒙古)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共建的就业实习基地,在上一学期完成系统科学教师专项培训的基础上,本学期,学院10余名生态学子组建志愿服务队正式上岗,每周五准时走进第五小学,以“神奇的科学小实验”为核心载体开展常态化科普教育活动,让抽象的科学原理在趣味实践中变得生动可感、触手可及。

课堂上,经过专业培训的学子们化身“科普小老师”,围绕植物奥秘、物质特性、生态常识等核心主题,精心设计多元实验课堂。“会喝水的瓶子”实验中,孩子们亲眼见证蜡烛熄灭后水被吸入瓶中的奇妙现象,在学子的耐心引导下,逐步理解气压与燃烧的关联;“站立的牙签”实验里,通过调整牙签角度、借助水的表面张力,看着原本平躺的牙签直立漂浮,孩子们纷纷动手尝试、细致记录每一处变化;“树叶拓印”环节中,大家用彩笔在纸上精准复刻叶脉纹路,学子们同步讲解植物输导组织的功能,让自然知识与手工实践巧妙融合;“浮沉章鱼”“彩虹泡泡龙” 等趣味实验,则以生活化材料为载体,直观演示浮力、表面张力等科学原理,课堂上始终回荡着孩子们的惊呼与踊跃提问声。

“每次看到孩子们专注探索的眼神,都能深刻感受到科普的意义与价值。” 志愿服务队成员樊佳悦同学表示,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小学生能理解的实验步骤和通俗讲解,不仅锤炼了自身的知识应用能力与表达能力,更在与孩子们的互动中坚定了投身教育服务的初心。第五小学的王老师也为活动点赞:“每周五的科普课是孩子们最期待的时光,简单易操作的实验既激发了他们的科学兴趣,又培养了动手实践能力,让科学启蒙真正扎根生活、贴近儿童。”
此次科普实践是就业实习基地项目的重要落地举措,既为青少年搭建了沉浸式科学探索平台,播撒下科学梦想的种子,也为生态学子提供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优质锻炼机会,实现了校地协同育人的双向奔赴。未来,双方将持续丰富实验内容、创新科普形式,让每周五的科普时光成为点亮孩子科学梦想、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生动纽带,推动科普教育与实践育人深度融合、走深走实。(生态环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