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生态环境学院依托鸟类科普展馆优质资源,开展“探秘鸟类,共悟生态”科普活动。邀请西部计划生物教师团走进展馆,搭建高校与西部基层教育的生态知识交流平台,助力生态保护理念在西部教育一线落地生根。

活动以采访生态环境学院刘利教授的专题新闻为切入点,围绕“为什么在包头展开研究工作”、“鸟类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黄河湿地的植物补给”三大关键点展开讲解。讲解中特别提到了“天时地利人和”的理念,呼应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环保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将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重要理念融入其中。同时结合包头在黄河几字弯的地理位置阐释了黄河“母亲河”在养育人类和哺育鸟类时的重要意义。

在科普核心展区,讲解员系统梳理刘利教授十年间在内蒙古的科研成果:详细介绍黑颈鹤、中华秋沙鸭、遗鸥等珍稀鸟类的特征,展示了大鸨的羽毛,并讲解“鸨”字的文化渊源;播放包头市融媒体制作的广播剧《鹤鸣长河》;特别指出中华秋沙鸭的鱼鳞纹与双冠羽与古代官员服饰的相似之处,用特殊鸟类的出现印证包头生态系统的持续改善。

此外,讲解员还借助鸟类标本,分享团队用无人机“定位”小天鹅“晨晨”的经历,结合小天鹅的食性需求,进一步阐释了包头黄河湿地在地理位置上的优越性。

在鸟类巢址选择展区,讲解员重点介绍团队的实践成果:针对不同鸟类的筑巢习性差异,展示为乌梁素海量身设计的 “繁殖岛模型”;为了更加突出包头周边生态的独特性,讲解员聚焦珍稀物种遗鸥,解读了其名字由来和食性变化,强调其稀有程度与国宝相当。

此次活动搭建了高校与西部基层教育的沟通桥梁,为西部计划生物教师团带来丰富的生态科普素材与教学灵感。28名生物教师将带着丰富的科普知识与生态理念重返岗位,让“爱鸟护羽”的种子在西部校园中生根发芽,为推动区域生态保护与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青春力量。(生态环境学院)